PHD & 博士提示:中國BBA師資問題之爭

 


2005年1月,英國《金融時報》公佈2005年全球MBA百強排行榜,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蟬聯亞洲第一。

筆者曾詢問中歐副院長張維炯:「短期內是否有大幅擴張的可能?」張院長的回答語含無奈:「我們所有課程都有擴張的可能,但最大限制因素是教授資源。好的教授是全世界都在搶的資源,我們所看中的好教授,一定是哈佛大學看中的、紐約大學看中的,我們看中的教授,往往同時也得到了哈佛大學和其他一些名校的邀請,在這個層面上競爭教授資源,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

師資瓶頸在中國最好的商學院是如此突出!

實際上,在我國工商管理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優秀師資一直是稀缺資源,尤其當MBA教育經歷了從新鮮好奇到盲目崇拜又復歸理性的過程後,師資更成為院校競爭的最清晰的分界線。師資力量的專業化、國際化程度,成為許多商學院宣傳、招生時的一張王牌。

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認為:「我國的商學院包括長江在內,最大的弱點是優秀教授匱乏。」

「商學院的競爭已經從生源的競爭變成師資的競爭,決定中國商業教育是否真的能夠再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教師的培養將成為關鍵。」 美國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高級副院長阿蘭·懷特表示,「很多商學院都在高薪聘請教授,這會挑戰不少學校的財政預算。」

師資是一個DBA問題,但其最關鍵點在哪裡?怎樣走出師資匱乏的重圍?在搜狐網與中國經營報聯合發起的第二屆「商學院與中國」院長圓桌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長江商學院、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等在內的國內最知名的20多所商學院院長就工商管理教育發展中的師資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與改革建議。

爭論一:沒有實踐經驗就上不了管理課?

企業總是抱怨招到的學生缺少管理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總是抱怨在校期間老師的授課脫離實際,因為老師往往沒有企業實踐經驗。有人提議應該要求MBA老師到企業裡干幾年,擁有企業實實踐經驗後再回到學校教書。這是否有必要?是否沒有實踐經驗就上不了工商管理課?

交鋒

正方:有企業經驗的老師才有真正的話語權

中科院招生辦主任鄧志君:我們傳統的老師是學校到學校的佔了絕大多數,我們迫切需要老師從學校到企業,然後再回到學校。雖然MBA辦的時間比較短,但是很多學生明確給我們院長提出這樣的意見,說我們老師講課的案例可能來自網絡或者學術刊物,而不是來自企業,對企業的真實現狀缺乏瞭解,或者缺乏對真實情況的掌握。比如講運營管理的老師,沒有企業方面的經驗,他的運營管理是很難講明白的,講財務的老師如果沒有做過企業的財務,在講財務實戰的時候,也很難講得精彩。老師應該到企業去,踏踏實實地做一兩年或者幾件事情,深入地感受一下企業是怎麼做的,在企業中理論是怎麼轉化成實踐的,有企業經驗的老師才有真正的話語權。

反方:好的教授一定是從學校到學校

中歐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管理是不是科學?管理如果是科學的話,那麼裡邊肯定有很多基礎的理論,不管到什麼企業都是一樣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論。這些理論是我們一定要講的。問題是,講理論的過程中如何能夠結合我們國家的實際讓課堂變得更生動。如果專講理論,不講實際,會脫離實際;專講實際操作,而不講理論,則會誤人子弟。我們學校有好的做法,就是我們的教授在給MBA同學講課時,會把他們在教EMBA當中發現的大量中國案例帶出來和理念一起講,效果非常好。

好的教授一定是從學校到學校。企業家看到的只是一個企業,教授卻可以看到幾百、上千個企業。教授可以概括、綜合大量企業的好的東西,就看教授和企業家之間的交流怎麼樣。理論和實踐在好的學校是能夠結合的,當然需要教授經常到企業去作調研,作咨詢。如果經常有機會到企業作調研和咨詢,我想這個調研和咨詢,加上你的歸納和思考,同樣會有企業實踐經驗。

第三方:實踐與理論兼修方為上策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MBA教育中心主任錢小軍:企業實踐經驗不是短期能積累起來的。清華採用的方法是,鼓勵老師去參與企業的實踐,特別希望他們能夠對企業作一些咨詢,自己做一些企業案例,而且鼓勵老師聘請企業家參與課堂的教學。

北航經管學院副院長楊梅英:高校教師不搞學術研究在學校就很難待下去,而且教師很多切身的利益,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評職稱,都是和學術研究直接掛鉤的。MBA又要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大量運用案例來教學,這個矛盾就顯得非常突出。我們北航採取了一些特殊政策給MBA教師,比如,鼓勵他們利用暑假時間去企業調研,做案例,豐富和補充他們的課堂,這個做法現在看來效果好一些;鼓勵充分利用MBA第二課堂,週六、週日的講座,請專職的社會兼職老師和非專職的社會兼職老師對實踐方面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這個效果也比較好。

他山之石: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第一副院長錢穎一:我補充一點美國一流大學或者研究型大學的情況。他們的情況是,研究型大學全部是學校的常駐教授講課,為什麼?很簡單,研究的壓力,而且學校到企業是單行線,從企業不可能再回到學校,再常駐教授。當然,這些常駐教授只是商學院教授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有各種各樣的名稱,訪問教授、咨詢教授、實踐教授等,名字多得很,很多都是從企業過來的。他們是以這種辦法來平衡的。

爭論二:教授國際化程度越高越好?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優秀的商學院都只能是國際化的。商學院必須參與全球競爭。不管你是在中國境內,還是走出國門,這種全球競爭是客觀存在的。即便其畢業生只在國內發展,他們的競爭對手也經常會是跨國公司。如果對競爭對手採用的管理的理念、談判用語、交流方式不瞭解,又怎麼去和他們競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國華對商學院發展的國際化趨勢堅信不疑。但是否商學院的國際化就意味著商學院的教授國際化程度越高越好?

交鋒

正方:中歐的教授大約2/3是老外

中歐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中歐現在有35個教授,大概1/3是中國人,1/3是歐洲人,1/3是美國或者加拿大的。他們共同的特徵一般都是北美或者歐洲比較好的學校的教授,還有一部分人在這些學校裡已經拿到終身教授職位,這些教授是我們中歐最寶貴的資產。

為了讓好的教授能夠安心在中歐工作,我們會給他們提供很多特殊幫助,幫助他們在上海很好地安家,很好地工作,包括他們的家屬,比如小孩入學,教授家屬們週末搞什麼活動我們都盡力支持。

反方:中國商學院教授應以華人為主

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我認為,中國商學院教授應以華人為主。我們選擇教授的第一原則是「你必須是世界級的」,因為世界級的教授主要集中在世界十大商學院,所以我們80%的教授都來自世界十大商學院,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世界十大商學院。根據實際情況,能長期留在中國的,主要可能是以華人為主,而且只有華人教授能實現中國和世界的無縫對接,所以我們首選華人教授。估計五到十年以後,我們長江商學院的教授絕大部分是華人,比如70%是華人,30%可能是非華人,也可能將來會有變化。但華人教授必須是「四通教授」,即通國內、通文化、通美國、通世界,既有全球視野,又有本土視野。

商學院的好教授什麼樣?怎樣吸引好教授?

項兵:跟每位教授的談判都是一個談戀愛的過程

薪資只是影響教授們回國的幾個因素之一。實際上,跟每一個教授的談判,都是一個談戀愛的過程,你必須真心,必須有激情,必須熱情,必須可信。這中間,薪資是最容易談的一個因素。

如果是錢的因素,那麼,斯坦福大學給他差不多的錢,斯坦福是世界名校,財大氣粗,將來可能給更多的錢,他憑什麼要到長江來?我們的策略是誘之以錢不如動之以「權」——對於真正優秀的管理教授來說,最大的權莫如「學術自由權」。

張維炯:培養一個優秀教授,從博士畢業後還需八到十年時間

我心中的理想教授,應該有非常好的學術背景、非常好的研究能力,對企業情況非常熟悉,又有非常好的傳播知識的能力,也就是課堂教學能力。

而培養一個優秀的教授,從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大概還需要八到十年時間。為什麼是八到十年呢?因為博士期間,僅僅是學到研究的方法,開始進入大學的教授隊伍以後,需要六到七年時間經歷「終生教授過程」。在這個期間,科研任務非常重,如果不能夠在一流雜誌發表文章的話,不能有自己研究的主見的話,再好的教授也是留不住的,六到七年的時間做理論研究,之後還有兩到三年時間和企業界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ks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