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件
|
博士
認真追溯起來,中國第一批MBA誕生於1984年美國總統裡根訪華期間。 當時出於兩國經貿關係的需要,美國政府決定協助中國培養一批高級管理人才,在全國728個考生中招收了40個人。這些當時並不知道MBA為何物的人,在國家管理教育的基地之一——大連培訓中心經過近半年的語言和管理知識強化培訓,通過GMAT考試後,39人進入由美國人全程管理的MBA學業訓練。 1986年夏天,他們趕赴美國完成最後一學期的實習。39人的培訓經費,幾乎用掉國家經委全年出國費用的一半。其中,去美國實習的往返機票就是2萬多元,而當時他們每月工資才55元。 不過,儘管國家付出了高額成本,首批MBA中,有2/3的學員回到原單位後,所學知識幾乎毫無用途,有下車間、有做翻譯的。同時,因為是公費出國,原單位還不同意調離,戶口、檔案還有黨、團關係都卡在單位。 這種人才浪費的狀況,在1987年12月2日《中國青年報》的《命運備忘錄》一文中首次披露。 報道發出第二天,原國家經委就打電話說想開一個座談會,由原國家經委主任袁寶華主持,代總理李鵬也很關注。原國家教委、科委、人事部和經委下文,要求對這批人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允許他們流動。此後,報社收到許多電報要這批MBA,最終,有近1/3的人流向了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 1991年,教育部批准清華、人大等9所高校開始正式招收MBA,招收了86人。到2005年,27個省市,87所院校可以招收MBA,32家可以招收EMBA。去年全國MBA招生將近2萬人,就讀EMBA的人數也達到4000人。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和中外合資企業對MBA需求增長,用人單位對於教育部統一安排國內高校培養的「體制內」MBA畢業生開始褒貶不一。 美國大使館委託蓋洛普公司對跨國公司人力資源主管的調查結果顯示,由於教育體制的限制和學科設置的缺陷,以及缺乏合格的師資和優良的教學方法,中國國內的MBA和EMBA相對於社會需求來說,出現了結構性矛盾。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商學院採用聯考的方式招生,主要以分數見高低。這些商學院屬於名牌大學,採用國家統一的招生辦法、教學大綱和教學模式,發國家承認的學位證書。 聯考招生給應試能力強的人提供了機會。就像考托福、GRE一樣,工作經驗不足而又有足夠時間的年輕人往往擅長「題海戰術」,而有工作經驗和背景的人往往工作繁忙、複習不充分,導致成績不高,失去了機會。 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顏世富副教授曾對188名MBA在讀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發現:如今MBA學員最急需的是培養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希望的教學方式是理論聯繫實際。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外合作辦學的MBA項目興起。 截至1997年,由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MBA項目達到10個,2004年達到165個,與此同時,對於中外合作辦學的法律法規也正一步步建立。2003年3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一年以後,該條例的實施辦法也經教育部討論通過。 由於MBA不是「國產」,作為國外商學院進入中國的渠道,中外合作辦學本身沒有問題,但在實踐中辦學質量令人擔憂。有些學校只是為了獲取聯辦方的名頭、為了拉生源而誇大辦學質量。而培養MBA是一個長期效應,不僅指學生得到了高質量教學,還要看以後的發展,這需要長時間的考察,用時間來證明辦學質量。 事實上,中國的MBA市場還沒有步入成熟期,只靠體制外的獨立商學院不可能帶來中國MBA市場的全面發展和繁榮,綜合性大學商學院的潛力有待挖掘。而據瞭解,國外許多優秀的商學院都以綜合大學為依托,因為學校活動不限於專門技能的培訓,而且可以在理論創新方面走在前頭。 這一點,不論是北大、清華還是其他國內名校都是認同的,所需要的,也許僅僅是時間。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