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家亞洲BBA博士學院入圍全球百強(圖)

 


3家亞洲商學院入圍全球百強

2006《金融時報》MBA排名公佈,部分指標有爭議

英國《金融時報》最新公佈了2006年全球MBA排名,沃頓、哈佛和斯坦福商學院名列前三甲。

亞洲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香港科大商學院繼續榜上有名,分列21與47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則取代去年上榜的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成為進入全球MBA百強的3家亞洲商學院之一。

亞洲商學院勢頭漸猛

與2005年相比,今年的MBA排名格局並無太大變化,美國商學院繼續保持優勢地位,前10位中有8家為美國商學院。歐洲的獨立商學院稍顯優勢,倫敦商學院和INSEAD分列第5和第8的位置。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上海辦事處主任PHD嚴俊看來,隨著亞洲經濟的攀升,亞洲商學院正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其排名位置不斷的提升便是很好說明。

從具體指標來看,亞洲商學院的綜合實力尤其是國際化程度正在大幅攀升。譬如國際經驗是衡量學院國際視野的指標,反映學生進行國外項目、和國外商學院互換交流等情況,亞洲商學院的此項指標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其中香港科大名列第7位,新加坡國立大學名列第12位,中歐名列全球第13位。

此外,亞洲商學院的國際學生比重也在大量增加。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國際學生比例高達94%,而香港科大也從50%大幅上升至89%。

購買力平價遭非議

在《金融時報》歷年的評比中,學生薪資是按照世界銀行估算的購買力平價的匯率理論進行標準化處理,換算成美元加以比較。而購買力平價指數一直是此排名中最具爭論的指標之一。

此前,香港科大商學院院長陳家強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DBA便表示2005年的MBA排名不公平。「尤其是其計算方法中,將MBA畢業生的薪水數據直接乘上購買力評價指數,但具體是多少我們大家都不清楚。有誤導的嫌疑。」

業內人士指出,在該評比的總排名中,「加權平均工資」和「工資增長率」兩項指標占40%比重,直接影響了亞洲商學院排名的升降。

譬如香港科大雖然在「加權平均工資」上有所上升,但是其工資增長率從2005年的111%驟降至86%,這也是科大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國大的「加權平均工資」排名第96位,「工資增長率」排名第92位,均不佔優勢。經過「購買力平價指數」調整後,中歐的「加權平均工資」則達到135562美元,使該項排名從2005年的第46位猛升至全球第7位;而「工資增長率」達154%,雖然較2005年的191%有所減緩,但仍並列全球第3。

亞洲商學院加強就業服務

「全球MBA巡展」項目中國區代表夏謙認為:許多國際商學院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非常穩定,不會有太大起伏。而亞洲商學院正處於發展壯大的階段,排名變化是很平常的事,不必太在意。

嚴俊則指出,排名只是一種遊戲,隨著指標和權重的不同,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但商學院可以參照相關的評價指標來提高教授質量和服務質量,而不是將其作為市場宣傳的工具。

他舉例說,一些亞洲商學院畢業生由於大多都留在國內,到國際市場參與職業競爭的願望和能力不足,造成「職業發展」、「就業成功率」等指標排名下滑,院方有必要加強其職業發展服務,幫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ks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