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PHD)求職論“出身”合理嗎

求職近日,在武漢理工大學舉行的研究生雙選會上,一些招聘單位明確要求應聘者須出生“名門”,如應聘“哈爾濱理工大學機械學院教師”,博士“各階段學歷均為211以上院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新聞報導看,嚴格限制博士“出身”的並非企事業單位,而是從事碩博教育的高等院校,這就更值得思考了。

 

博士求職也要看“出身”。近日,在武漢理工大學舉行的研究生雙選會上,一些招聘單位明確要求應聘者須出生“名門”

,如應聘“哈爾濱理工大學機械學院教師”,博士“各階段學歷均為211以上院校”;應聘鄭州大學,國內優秀博士畢業生“本科、MBA、博士階段均就讀於985高校或中科院、社科院......”

對於這種做法,有輿論認為,這是一種明目張膽的學歷歧視,顯示了名校的傲慢與偏見,不可取。

博士求職看“出身”固然缺乏法律依據,但在筆者看來也不無道理。作為政府公立高等院校,開出這樣的招聘條件,往往是一個“集體的研究決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某種理性。而支持這種理性的,是整個社會對當下博士碩士教育品質認可度下降的事實。

近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不僅為國家輸送了大量BBA人才,也整體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使中國教育上了一個臺階,成績和貢獻有目共睹。但隨著擴招規模的不斷擴大,硬體軟體脫節之類問題日益突出,教育品質下降。在本科教育階段,不少二三流院校逐漸淪為碩士研究生的培訓基地,幾乎完全打亂了正常的教學計畫和安排,在這種學歷“大躍進”背景下,畢業生所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和扎實度,恐怕不容樂觀。

有人把碩博階段的教育戲稱為“考研科舉化,教學放羊化”。對於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的“高級人才”,也有人認為“現在的博士生不如5年前的碩士生,現在的碩士生不如10年前的本科生”。社會對當前DBA碩博教育品質的認可度,由此可見一斑。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新聞報導看,嚴格限制博士“出身”的並非企事業單位,而是從事碩博教育的高等院校,這就更值得思考了。

招聘博士須“名門”出生,這其中或許不排除相關院校的傲慢或炒作,但在我看來更多是高校基於當前教育現狀的理性選擇,是對學歷氾濫的一種無聲抗議。由此看來,我國碩博等高等教育有必要增設相應條件帥選和過濾,寬進嚴出,品質並舉,以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需要、真才實學的高端人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ks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